首页

人肉家具

时间:2025-05-25 12:38:31 作者:中国团队系统评估:青藏高原已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浏览量:62319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5月23日向媒体发布信息说,该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通过系统评估近20年来青藏高原三大温室气体收支,预估不同增温和畜牧业发展情景下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收支变化。他们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已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也是目前中国唯一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区域。

广角镜头视野下的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图

  这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青藏高原区域的重要研究,综合集成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湿地和河流等温室气体通量观测与牲畜数量等历史统计数据,并结合多源遥感、模型模拟以及未来气候预估完成,相关成果论文近日在综合学术期刊《科学通报》发表。

  显著的温室气体汇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涛研究员介绍说,甲烷和氧化亚氮是对气候变化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不仅是实现二氧化碳的中和,还包括甲烷和氧化亚氮温室气体的中和。因此,准确评估温室气体的收支至关重要。

资料图:青藏科考途经青藏高原一处湿地。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作为碳中和贡献的先行综合示范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变绿使得高原生态系统成为显著的二氧化碳汇。不过,青藏高原拥有中国超过50%的湖泊且有放牧传统,近20年来,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和内陆水体的快速扩张,尤其是冻土区热融湖塘的大量涌现,导致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显著增加,但这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究竟有多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抵消甚至逆转高原生态系统二氧化碳汇仍不清楚。

  为厘清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开展针对性研究。结果显示,近20年来,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是显著的温室气体汇,每年从大气中吸收近1亿吨当量二氧化碳,近两倍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汇。这一显著的温室气体汇主要源于二氧化碳汇。然而,超40%二氧化碳汇被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所抵消,其中,畜牧业和内陆水体(包括热融喀斯特湖)的年排放量分别占二氧化碳汇的21%和13%。特别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汇,几乎中和了高原能源与工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推进可持续畜牧业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中等排放情景下,未来生态系统二氧化碳汇持续增强,水体扩张和多年冻土持续退化等导致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仍将不及二氧化碳汇,因此,到2060年高原仍是显著的温室气体汇。

青藏高原上放牧的羊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图

  然而,温室气体汇大小依赖于高原畜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如果仍维持当前不可持续的放牧状态,畜牧业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将完全抵消生态系统二氧化碳汇增量;有效实施草畜平衡管理并开展减排措施以降低牲畜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高原温室气体汇大小预计将比当前增加1.5倍。

  “因此,推进可持续且高效的畜牧业发展路径,将大幅减少高原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青藏高原对中国碳中和战略的贡献。”汪涛说。(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新健康 | 上海医疗机构加强新生儿重大疾病等诊治与研究

陆某在举报内容中还称,妹夫肖某某改变身份信息,“ 早在 2005 年肖某某就为生二胎改户口:把我妹妹的出生地山东曹县改为海南三亚,把籍贯广西柳州也改为海南三亚;把非农业户口搞成农业户口,还伪造第二个身份证。“

王一鸣:全球化并未终结,对其未来有信心

4月10日,航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壮美雪景。日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降下春雪,连绵的山峦被积雪点缀,与河流、山庄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幅水墨画卷,尽显山河壮丽。图为航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雪景,尽显山河壮丽。

人类究竟何时开始穿衣

最近北漂刘先生了解到,京津冀社保卡还能乘坐公交、地铁,这让他又多了新的选择。近年来,刘先生回老家的高铁列车一再提速,平时在北京朝阳工作的他,会趁着节假日回石家庄老家看望父母。从北京西站乘坐高铁,到达石家庄换乘地铁公交回家,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刘先生说,一张京津冀社保卡可以实现多种功能,让人们出行更加便捷了。

“东博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粤曲是用广州方言(粤语)演唱的汉族传统曲艺,是广东地区最大的地方曲种。粤曲重唱功,讲究声腔艺术,音乐性强,曲调优美,曲牌板式极为丰富,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均有粤曲的演唱。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乐明瀚

为此,五院嫦娥六号探测器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做了许多技术改进:比如实现对嫦娥六号机械臂的精细控制,能做到“指哪儿挖哪儿、让挖多深挖多深”;为了让嫦娥六号能够稳稳着陆月背,团队利用以往型号遥感数据,对着陆区复杂地形地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与确认,进一步降低着陆风险,保证选址区域分析完备、选址约束考虑全面、选址结果可信可用;为适应月背着陆,针对月面工作过程中定向天线对中继星指向跟踪的新需求,科研人员开展了多方案比较和仿真验证,在短时间内,突破了月背双定向天线对中继星自主跟踪控制关键技术……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开展研究和验证,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